






崂山巍峨,海滨绮丽。山海赋予青岛这座黄海之滨的魅力之城独特的海洋经济基因,深厚的制造业底蕴更为其抓住产业变革机遇、向“新”而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强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产业兴。2023年以来,青岛市大力推动“四链”融合发展机制,以人才链引领教育链优化、创新链激活、产业链升级。人才引育成效显著,关键核心技术如春笋破土,产业发展能级节节攀升,为青岛高质量发展点燃强劲引擎。
今年上半年,青岛吸引各类人才 11.95 万人,同比增长 4.48%,其中青年人才 5.05 万人,同比增长 7.2%。在人才引领下,每年有 1200 余家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五大计划,筑牢“四链”融合根基
“作为校企联合聘用的讲席讲授,一方面,我可以到学校指导学生开展技术研发,另一方面也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的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近期,益凯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正被青岛科技大学和所在企业联合聘用为讲席教授,“这种聘用形式可以让我将最前沿的市场发展动向和最新的企业技术需求带到学校。”
青岛西海岸新区高校与企业云集,却曾面临校企协同引才不足、产学研融合不深等困境。今年 7 月,新区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开展“双聘双跨”校企人才共享机制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政校企联合聘才、人才跨岗合作”,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享高层次人才,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迈向生产线。
“双聘双跨”是青岛推进“四链”融合工作的生动写照。2023 年 12 月,青岛聚焦软件信息服务、现代海洋、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关键领域,重磅推出《关于强化人才资源统筹促进“四链”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此方案以人才链为牵引,串联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并融入资金链,构建起青岛教育、科技、产业、人才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青岛市委组织部人才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方案通过实施融合平台建设、校企协同育才、人才共引共用、融合渠道畅通、金融赋能人才五大计划共 16 条重点举措,促进人才、科技、产业、教育、资金紧密结合,带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大幅提升产业竞争优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融合平台建设计划着力解决创新供给与技术需求脱节问题。青岛将重点搭建校地融合平台,打造实体化青岛高等教育校地融合服务中心;共建人才平台,吸引省外高水平高校院所设立协同创新研究院、联合实验室等载体;建设中试共享平台,支持“链主”企业或专业园区构建共享中试熟化平台,开展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与试生产;打造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推动“链主”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
校企协同育才计划针对人才“育”“用”脱节症结,通过建设产业学院、设立示范学科、强化实习实训、培育技能人才四大举措,促使教育链与产业链同频共振,壮大人才链。
人才共引共用计划采取校企人才双向交流、培育人才引领型企业、鼓励兼职创新创业三项措施,促进高校院所与企业人才共享,探索“编制在高校院所、工作在企业”的新模式,畅通人才流动渠道。
融合渠道畅通计划以建立“青岛好成果”发布制度、培育技术经理人队伍、加强“双招双引”协同为抓手,化解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衔接不畅难题。
金融赋能人才计划通过完善人才金融链条、强化资本市场融资两项措施,缓解人才企业融资难、贵、慢问题。
聚焦市级重点产业,《方案》从产才融合项目、产教融合学科、省级以上科技奖励、产业人才集聚等方面,串连起各链条资源,使青岛人才资源统筹实现同向发力。
区市联动,夯实“四链”融合支撑
在“四链”融合战略指引下,青岛各区市积极响应,因地制宜,成果斐然。
崂山区拥有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3所驻区高校、14家科研院所、84家重点实验室,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总数突破300家,科技创新资源得天独厚。
崂山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为解决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校地对接工作“条块化”“碎片化”的问题,崂山区 2024 年初出台《关于“三同三创”促进校地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出政校院企人才互派交流、人才共引共享、设立校长(院长)基金、组建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实施“繁星计划”、数字赋能转化、共建青岛校地融合服务中心、打造青年人才品牌、支持鼓励人才“零成本创业”等 18 项举措,明确校地融合路径。
为保障工作高效推进,崂山区建立了校地深度融合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促进校地深度融合发展工作专班。今年上半年,《崂山区校地融合特派员管理办法(试行)》出台,选派3名副处级干部挂职13所驻区重点高校院所相关处室副处长,推动政校院企建立常态化联系,深化合作对接机制。
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灵活,在高效整合政产学研资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四链”融合发展的理想“试验田”。
以新型研发机构培育为突破口,胶州市出台《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扶持办法》,涵盖场所、资金、备案奖励、研发投入奖励、项目配套支持等系列优惠政策。截至 2024 年 7 月,胶州市已完成省级备案新型研发机构 4 家、青岛市级 4 家,储备培育 11 家,形成了科创要素汇聚、人才创新创业活跃、产业赋能强劲的新型研发机构梯队,引进高层次人才 20 余名,实现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李沧区为助力创新链升级,整合创业关键信息,搭建了集信息、资源、政策、办事于一体的创业服务专区和“政校基地创业互通平台”,构建从校园到社会的创业帮扶“绿色通道”。依托区就业创业服务广场设立大学生创业灵动空间,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房租减免、项目申报、手续办理等一站式服务,助力创业梦想照进现实。
平度市针对高校科研院所较少、人才外流突出的现状,提出“1412”融合思路。以跨区域人才协同为导向,围绕智能家电、高端装备、食品饮料、高端化工四大重点产业需求,发挥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中心作用,整合技师学院与职教中心资源,推动“四链”跨域融合。目前,平度市已组建 10 大重点产业链“四链”融合发展联盟,制定《平度市重点产业“四链”融合发展实施方案》。
城阳区紧紧依托青岛国际博士后创新创业园,精心制定《促进博士后创新创业实施细则》, 在扶持举措方面,在给予人才厂房三年租金全免的基础上,针对优秀创业项目进一步加码优惠,额外提供两年最高 50%的租金优惠,切实降低创业成本。
为给创业平台增势赋能,创新创业园打造了全省独一无二的“山东省博士后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凭借独特的“一园多区”空间规划优势,构建起涵盖办公、中试、生产全流程的产业孵化与加速空间体系。目前,园区已成功引进 154 家以博士、博士后为创业核心力量的企业,吸引了 176 位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汇聚城阳,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智慧动力与创新活力。
多元主体,拓展“四链”融合深度
伴随“四链”融合深入推进,青岛市高校、企业与创新平台各展所能,探索出多元且富有成效的融合路径。
青岛西海岸新区以省级农业高新区 36 万平方米种业综合体为依托,高标准建设青岛国际种都种业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以种业领军人才为引领,聚焦现代种业高新技术发展,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根本、资本为纽带、产学研融合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四链”融合体系,致力于打造全国种业高能级聚才平台。
西海岸新区省级农高区管委副主任李科民介绍,截至目前,实验室已助力多家合作企业在十字花科植物等领域实现全国领先,1家企业备选农业农村部国家种业阵型企业,3家企业入选青岛市领军型种业企业,带动种业总产值约8亿元。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作为 2020 年 12 月在崂山区设立的新型研发机构,在成果挖掘与市场对接方面独辟蹊径。院长赵宇波介绍,产研院与国家级学术组织合作,直接对接课题组长获取成果;在市场拓展上,深度参与国家高端智能家电创新中心和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创建与运营,比如,与海尔和歌尔一道,全程深度参与国家高端智能家电创新中心和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创建与运营。同时,产研院构建“产研教”一体化培养体系,承建青岛国际人才会客厅,牵头组建青岛产学研生态党建联盟,开展卓越工程师培训等工作。
目前,产研院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成绩斐然。累计孵化企业 64 家,撬动社会投资 8.3 亿元,2023 年底全生态累计实现总营收 13.3 亿元,蹚出一条“四链”深度融合之路。
檬豆网络作为青岛市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注册企业超 60 万家。在其工业互联网平台框架下,企业开发玺品云创新平台,创新推出融合中小企业、高校院所、技术经纪人三要素的“云端研发”新模式,同时发起“檬豆大脑”计划,签约前沿技术专家学者组建人才智库,借助互联网为平台企业提供实时ks8凯发官方网站的技术支持,促进高校院所、专家团队、技术经纪人与产业深度互动,加速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青岛“四链”融合发展战略正以破竹之势,推动城市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加速奔跑。展望未来,青岛将继续深化“四链”融合,力争到 2025 年,培育产才融合项目 100 家左右,面向在青高校建成产教融合示范学科专业(群)50 个左右,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 200 项以上,吸引产业高端人才 500 人以上,让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更加彰显,使青岛成为全国“四链”融合发展的典范之城,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征程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