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市精准对接产业高质量发展技能人才需求,全面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创新“定向化、全域化、一贯化”培育模式,为全市产业强链延链补链提供源源不断技能人才支撑。
坚持定向化育人 培养产业能级提升急需人才
聚焦全市重点倍增培育企业和新产业、新经济、新业态等领域,坚持“定向选才”,为产业赋能提供更多人才储备。把准产业脉搏选才。摸排高素质产业工人需求情况,联合职能部门和大型骨干企业组建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6个产教联盟,联合职业院校成立万华产业学院、施耐德电气学院等24个产业学院,共建实训基地、开发教学项目,为产业发展量身打造育才方案,实现靶向育才。突出县域实际选才。按照“一地一策”原则,指导各区市结合当地新兴产业布局,推出创新举措。莱州市按照“一年突破一个产业”目标,启动黄金和机械制造行业“产改”专项行动。莱阳市制订印发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绿色食品行业“产改”工作方案。芝罘区联合驻区高校组建餐饮、制药行业工匠联盟,助力辖区企业培育更多技术人才。鼓励企业自主选才。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自主确定技能人才评价职业(工种)范围,自主设置岗位等级、制定岗位规范,开展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评价。仅2024年全市备案企业近800家,完成各类职业资格鉴定、技能等级认定1.9万人次。
坚持全域化育人 培养企业实力倍增转型人才
深入开展“百万职工大阅兵·十万精英大比武”活动,把竞赛现场设在车间一线,实现全域练兵,助力优质企业实力跃升。链上企业联动竞赛。发挥链主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将技能竞赛延伸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每年组织不少于100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大赛,带动基层开展技术比武万余场次。近两年,先后圆满承办智能制造、白兰地品酒师等国家级大赛13场,21名职工在全国大赛中获一等奖。园区企业互动竞赛。各园区按照“总分总”流程开展技能竞赛,年初制订总体竞赛方案,细化到每一分公司、车间,年终由园区统一表扬。东方航天港产业园作为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母港,按照一企一策原则,累计开展企业间各类竞赛100多场,1000余名产业工人技能得到提升,为百亿级商业航天高科技产业集群提供强大技能人才支撑。龙头企业带动竞赛。打造“劳动竞赛全域管理云平台”,将竞赛活动实施方案、量化指标等实时录入云平台,指导龙头企业分工种、分班组开展竞赛。烟台港集团建立四级技能比武机制,每年设立竞赛项目40多个,300多名职工通过大赛获得市级以上技术能手。
坚持一贯化育人 培养创新动能增强拔尖人才
大力实施烟台工匠发展三年行动,从校园小工匠入手,打造一线产业工人从工到匠全周期一贯制孵化培育模式,让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大力实施种子孵化行动。成立烟台工匠学院和工匠孵化联盟,在职业院校和大企业挂牌成立30家工匠孵化基地,为职业院校和企业牵线搭桥,创新校企联合办学、工学交替等工匠培育模式,实现院校学生向产业工人转换的无缝衔接。大力实施孕穗优选行动。按照一贯制孵化模式,每年在所属区域、行业和企业层层开展工匠选树活动,市、区、产业(企业)、院校“四级”工匠培育体系更加完善,手造工匠、卫健工匠、巾帼工匠、交通工匠等行业工匠选树层级更为清晰。目前,烟台工匠已覆盖16条产业链,9名齐鲁大工匠均来自海工装备、化工、葡萄酒等主导产业。大力实施青蓝传承行动。通过一带一、一带多、多带一等方式,广泛组织劳模工匠签订师带徒协议,针对个人技能水平、性格特点,帮助新入职职工规划最佳职业发展路径,更快转变角色、适应岗位。每年组织1000场工匠人才进车间、工地、班组,带头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交流等活动,让更多职工在生产一线创新攻关、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