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策源地,山东省诸城市民营企业起步早、规模大,总数达到3.4万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529家、上市企业7家。近年来,诸城市围绕“产业强市、工业优先”战略,实施“企明星”人才引领型企业培育计划,以人才引领带动民营企业核心技术创新、产业能级跃升,进而在高质量发展中抢占先机。目前,全市共有4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15项产品全国第一。
坚持企业至上,锻造高素质企业家队伍。企业家是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第一位的人才资源,诸城市始终把民营企业家当成“自己人”去尊重、去培养,着力培育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敢打敢拼、勇于创新的企业家队伍。强化政治激励,成立企业家协会,出台涉企政策时征求企业家代表意见,召开经济发展重要会议时邀请企业家代表参加,推选“两代表一委员”及先进模范时优先考虑优秀企业家,9人次获评“人才伯乐”,5名优秀企业家被授予“高质量发展特别功臣奖”。加强教育培训,将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和全市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全市2/3的干部教育培训班次邀请企业家和高层次人才参加,每年选派30名左右企业家到知名高校、先进地区参加培训,实现企业家、人才一体培养。注重梯次培育,实施领航成长工程,依托青商会、青企协与工商联、团委等部门,邀请老企业家组建创业导师团,定期开展成长座谈交流学习会,引领青年企业家健康成长。近年来,10余名“企二代”顺利接班,新成长50余名优秀年轻企业家,民营企业的人才意识、创新意识逐步增强。
坚持以产聚才,厚植企业发展人才优势。创新“企业家 高层次人才”发展模式,为民营企业家选优配强“左膀右臂”。开展“产业‘链’院士”行动,县级干部带队赴中国科学院、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院士对接活动,合作智能制造、氢能源等领域10余位院士,推动高层次人才精准对接。围绕“1 5”现代产业体系,绘制民营企业人才需求和目标人才两张清单,定期开展“博士家乡行”“英才校友诸城行”等活动,进一步拓宽企业“科技副总”、科技项目“揭榜挂帅”等引才渠道。坚持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去年以来开展“才聚龙城”“学子企业行”等活动60余场、“直播带岗”“高校毕业生线上专场招聘”100余场,招引青年人才7000余人。瞄准产业发展缺口培育高技能人才,实行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依托职业院校和企业培训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设立“产业学院”14处,每年为民营企业培养生物医药、汽车制造等高技能人才2000余名。
坚持创新引领,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持续增强企业“科技含量”。实施民营企业划型管理,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3家,省瞪羚企业24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0家、“专精特新”企业96家、“隐形冠军”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20家,4家企业上榜省民营企业200强,释放民营企业创新活力。开展“一企一平台”创建,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2024年全市企业r&d研发经费超过25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1%,已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16个,集聚高端技术人才(团队)400余人(个),2家民营企业凭借核心技术斩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信得科技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12家高校院所深度链接,共建水生动物实验室、噬菌体联合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全职引进博士、硕士120余名,授权发明专利60件,转移因子、抗体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坚持服务侧重,构建高黏性人才生态。健全完善市级领导联系包靠民营企业和高层次人才制度,组织、科技、工信、发改等部门协同发力,定期会商技术需求和产学研合作难题,依托“诸事成·企业会客厅”,常态化举办“智汇龙城”产业发展咨询会,开展“我为企业找订单”等专项对接活动370余场次,形成政策共商、资源共享、发展共谋的联动格局。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探索建立“1 4 n”专利质押融资体系,实现专利权质押融资53件、5.99亿元,争取潍坊市级以上科技项目近70项,获无偿科研经费1.6亿元,完成科技成果转化贷款备案36项,获得科技金融授信3.3亿元,推荐申报省科技股权投资项目11个,撬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资金链。探索人才服务“一揽子”ks8凯发官方网站的解决方案,帮助高层次人才解决子女教育、安居保障等“关键小事”,加大薪酬待遇、补贴津贴、职称晋升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以“真金白银”帮助民营企业招才引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