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奏响精致之城人才乐章-ks8凯发官方网站

人才山东 人才山东 人才山东
hi,我是小鲁,您的al服务专员,请选择您想要的服务~
不再弹出
关闭小鲁
{{item.title}}
如果仍未解决您的问题,您可以点击此处跳转至问答知识库
常见问题
您好,您是不是还想咨询:
您好,您想问的是不是:
{{opt}}
你对以上问题是否满意?
满意
不满意
继续等待 ({{waitnumber}}s)    稍后咨询
继续等待     稍后咨询

发送
发送
ks8凯发官方网站 > 正文
威海:奏响精致之城人才乐章
发布时间:2025-04-16 来源:《中国人才》

  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踏着改革开放的铿锵鼓点,这座取自“威震海疆”之意的海滨小城自此打开“向海图强”的大门,成为山东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威海视察,为威海发展指航定向。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的殷切嘱托,积极融入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优化人才发展布局,激活引才用才引擎,全力构建城市与人才相互成就的命运共同体,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人才引领创新驱动之路,奏响“人与城”协同发展的和谐乐章。

  立足发展大局,以改革思维打造聚才磁

  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融入高质量发展轴带,是实现威海人才工作跨越发展的关键。威海市统筹产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布局,积极构建富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人才集聚地。

  创新人才发展布局。依托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发挥医疗器械、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聚才效应,创建高端医疗器械山东省实验室等18家重点研发平台,引聚生命科技、介入医疗等前沿领域20多支顶尖人才团队,突破远程手术机器人、高强高模高延伸碳纤维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夯实产业自主创新、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根基。

  创新“四链”融合模式。聚焦全市十条优势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需求,整合人才、教育、创新等链条资源,积极探索“赛马制”等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创新“研发在高校、产出在企业”人才共享机制,打造出校地共建创业园区的哈工大模式、校企共建研发平台的天凡科技模式,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双向嵌入、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赋能。

  创新党管人才机制。围绕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创新“党委书记人才项目”“领导干部领题攻坚”“人才工作品牌创建”等制度机制,聚焦人才发展制度环境短板弱项,联动开展政策规划设计、体制机制探索、重大事项协调,因地制宜打造人才集聚新路径新机制,形成高效汇聚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政策制度环境。

  聚焦产业所需,以务实举措做强人才谱系

  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书写产才融合大文章是人才工作的重要使命。威海市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扎实推动人才引育与产业创新有机融合,打造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方阵。

  推进领军人才倍增行动。精准实施“新时代威海英才工程”,建立领军人才配额制、紧缺人才举荐制等遴选机制,坚持以会聚才、以赛选才、以才荐才多措并举,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打造中国威海·国际英才创新创业大会、国际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科技会议等常态化品牌化的产才对接活动,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动态匹配,促成200多位专家与企业携手攻关。

  推进海外人才归巢行动。发挥对外开放区位优势,布局中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产业园、中日产业园、中德产业园等开放载体,增强创新功能、集聚人才要素、培育新兴产业。依托驻外机构、留学生组织、国际商会协会等建立20家引才工作站,创新“市县联动”市场化引才激励机制,支持骨干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离岸创新基地,形成海外孵化、成果回归的良性循环。

  推进青年人才筑梦行动。青年人才引育事关城市的未来。以推进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为契机,依托骨干企业布局了59家博士后科研平台,与近百所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引导青年科研人才到产业一线大展身手。建设30家余家实习实践基地,推广“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一体化培养模式,为产业发展精准输送青年人才,2024年新引进青年人才2.2万人。

  激活创新引擎,以事业平台提升承载能力

  事业是吸引集聚人才的“良田沃土”。威海市以积极开放的理念提升人才载体平台效能,增强创新体系竞争力,为各类人才铺就竞相驰骋的发展赛道。

  实施高教平台攀登计划。威海市高校院所资源丰富,拥有高校11家,培育各类创新机构200余家。聚力精致城市与一流大学相互滋养,支持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优化特色学科建设、汇聚顶尖人才团队。同时,引进吉林大学、东华大学等来威设立创新机构,灵活开展科研人才挂任“科技副总”、研究生驻企协同创新,有效推动“论文写在产品上”。

  实施科创平台筑峰计划。按照“千里海岸线,一条创新链,一个创业梦”的构想,建立“拨投贷保”联动支持创新体系,积极探索“技术领衔 市场驱动”的协同创新模式,创建天润先进材料研究院、激光通信先进技术研究院等3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校地共建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等高校孵化器和创业加速区,累计孵化项目100多个,20人入选省级以上创业领军人才。

  实施人才企业沃土计划。高标准建设国家碳纤维产业基地、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共同体,组建电子信息打印行业联合会,引导产业链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引进、设施共享、技术攻关、市场拓展,鼓励企业作为需求提出主体,推动光威复材、华菱电子等企业与高校成立联合实验室,解决“高性能碳纤维上浆剂”“热敏打印头功能保护膜”共性技术难题40余个。

  营造一流生态,以暖心服务凝聚发展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我们始终秉持极致服务理念,着力构建赋能型人才服务体系,让人才时时处处感受到城市的活力与友好。

  加大公共服务供给。构建“威海英才卡”为标志的绿色通道服务体系,配备400多名服务专员,提供32项专属服务,贴心服务1200多位高层次人才,协调解决家属安置、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关键小事”。积极探索人才工作数字赋能,将人才服务事项整合上云,健全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丰富“人才码”运用场景,满足人才多元需求。

  扩大社会服务覆盖。用心诠释“精致城市·共享友好”发展内涵,打造“心安威海”社会服务品牌,建强人才协会、人才驿站、人才发展基金会等人才交流阵地,增强广大人才的归属感幸福感。擦亮国际人才社区、青年友好街区等城市名片,因地制宜打造“拎包入住”“一站解决”的高品质人才公寓7000余套,集成信息发布、服务代办等功能,全面展示城市活力和潜力。

  提升金融保障水平。充分发挥金融对人才集聚、流动、激励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打造“威才融”人才金融服务模式,设立2亿元的创新创业基金池,优化人才贷、人才保等金融工具,撬动社会资本与人才项目对接合作,260家企业纳入“人才有价”保障范围,20名高层次创业人才获赠研发补偿保险,9家高成长性人才企业获得股权投资1.45亿元。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站在新时代新征程,威海市将深度融入人才强国战略,以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人才集聚高地,以精致之城纳才引智,为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