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了不少热词,“耐心资本”为其一。于产业人才培育而言,耐心资本能够打破传统短期逐利思维的桎梏,为人才成长和技术创新提供更包容的土壤与更稳定的资源支持,从而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产业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是“十年树木”的系统工程,而非“春种秋收”的短期交易。传统教育或培训模式受限于短期考核指标,易陷入“速成论”陷阱,而耐心资本的长周期属性能够为人才培育提供时间维度的保障。要强化校企联合培养,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耐心资本投入职业教育领域,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定制课程,延长人才培养的实践周期。要推行动态考核机制,将人才评价体系从“年度成果”转向“阶段成长性评估”,允许试错并预留技术迭代空间。要强化资金支持,积极探索政府与金融机构联合设立“产业人才发展基金”,以10年以上的投资周期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覆盖基础研究、技能培训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
技术创新与人才成长均伴随高风险,但传统投资模式过度强调“淘汰率”,导致早期潜力项目因短期收益不足被搁置。耐心资本的风险承受能力与包容性,可为人才提供“容错空间”,形成多方共担风险的创新生态。要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区域性“人才创新风险补偿资金池”,对失败项目给予部分成本补贴,降低投资者与人才团队的试错压力。要积极构建“长周期创新容错”的文化环境,将“失败经验”纳入人才职称评审、项目申报的加分项,同时鼓励资方在投资协议中明确允许项目在3—5年内不设盈利要求,重点考核技术突破与团队能力提升。
产业人才培育需要技术、数据、设备等多要素协同,但资源分散与信息壁垒常导致“创新链”断裂。耐心资本可通过长期投入整合资源,打通从研发到应用的堵点,形成“资金—人才—技术”的正向循环。要大力搭建资源整合平台,由政府引导基金与社会资本共建“产业创新联盟”,提供共享实验室、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降低人才创新成本。要大力推广“以才引资”模式,建立人才项目库,优先向具有长期技术积累的团队配置资金,并通过股权激励、收益分成等机制吸引更多资本入局跟进,为高潜力高价值科创项目扩大资金来源的同时,能够有效减少资源浪费、分散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