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关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但当前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的问题,需以系统思维完善“有为”机制、构建“有味”生态、强化“有位”保障,让人才在乡村热土上既能实现价值、又能收获认同、更能赢得尊重。
完善“有为”机制,厚植人才发展沃土。“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要坚持着眼于人、着力于人,不断完善发现、选拔、使用优秀人才的平台和机制,着力打造引才“强磁场”。要建立“村-乡镇-区市”三级乡村人才数据库,精准掌握本土大学毕业生、在外能人、返乡创业者等群体信息;要聚焦人才需求导向,量身定制人才回引政策,如提供创业服务包、安家补贴等,不断吸引在外优秀人才返乡;要设立“乡村振兴顾问”柔性引才,搭建“创新创业大赛”、“项目争先赛”等平台激励人才领办项目,通过系统化的引才育才机制,为乡村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让人才在乡村“大有可为”。
营造“有味”生态,涵养人才情感归属。“此心安处是吾乡。”留住人才既要靠政策,更要靠情感。要优化生活配套,统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智慧乡村建设,通过搭建人才社区、人才庭院等,持续提升人才生活环境,让乡村既保留田园诗意又具备现代便利,确保人才在乡村生活有滋有味、乐在其中。同时,要挖掘乡村本土文化基因,完善文化设施和场景,鼓励人才参与非遗传承、文创开发,增强文化认同感,确保人才在乡村唤醒乡愁、情有所寄,
健全“有位”保障,激发人才内生动力。让人才与乡村“双向奔赴”,既要让他们看得见山水,更要让他们望得见未来。要建立“双培双带”工作机制,组建由产业带头人、乡镇领导干部组成双向帮扶团队,一方面通过资金支持、技术帮扶等手段,助力人才快速跨越创业“起步期”;另一方面完善“阶梯式成长”通道,把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人才培养成村干部,在土地流转、集体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关键岗位压担子、赋实权。对在乡村治理、产业发展中表现突出者,优先作为“两代表一委员”推荐人选,让人才既能在田野中绽放光彩,也能在治理中实现价值。